​​独立保函​​“欺诈例外”的适用条件

在跨境贸易与合同领域,独立保函的“欺诈例外”原则允许在受益人存在欺诈行为时突破保函的独立性,中止或终止付款。其适用需满足严格条件,以下结合我国法律及国际实践展开分析:


​一、欺诈例外的法律基础与核心原则​
  1. ​独立性有限突破​​独立保函的核心特征是“​​见索即付​​”,担保人仅需审查单据表面相符即可付款。欺诈例外是独立性的​​法定例外​​,旨在防止受益人滥用权利,但适用时需坚持 ​​“有限审查”原则​​:
    • ​审查范围​​:仅限受益人是否明知无付款权仍恶意索赔,不深入审查基础合同纠纷。
    • ​制度平衡​​:避免因过度干预损害保函的流通性和信用保障功能。
  2. ​法律依据​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独立保函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下称《独立保函司法解释》)第十二条明确列举了欺诈情形。
    • 国际规则(如URDG758)虽未直接规定欺诈,但我国司法实践通过司法解释填补空白。

​二、欺诈例外的具体适用情形​

根据《独立保函司法解释》第十二条,构成欺诈需满足以下任一条件:

​欺诈类型​​适用条件​​案例与要点​
​虚构基础交易​受益人与申请人串通伪造交易(如合同从未实际履行)需证明串通事实,如虚假合同、无真实货物交付记录。
​单据欺诈​受益人提交伪造或内容虚假的第三方单据(如虚假质检报告、伪造签字验收文件)如扬州某案中,受益人提交的修复费用预算书金额为实际10倍,被认定内容虚假。
​司法/仲裁认定无责任​法院或仲裁已生效文书认定基础交易债务人无付款或赔偿责任需提供生效法律文书,且结论明确排除付款责任。
​受益人确认债务已履行​受益人书面承认债务已履行完毕或付款条件未触发如受益人签署验收合格文件后仍索赔。
​明显滥用付款请求权​受益人明知无权索赔仍恶意索款(兜底条款)需满足“双重标准”:
① ​​无事实依据​​:索赔明显缺乏基础;
② ​​主观恶意​​:明知无权仍索赔。

​关键提示​​:

  • ​基础违约 ≠ 保函欺诈​​:即使基础合同存在争议或受益人违约(如未支付货款),只要索赔符合保函条款且非恶意,不构成欺诈。
  • ​兜底条款的严格适用​​:需证明受益人索赔行为“显而易见”缺乏依据,如工程未竣工即索赔、业主介入后分包商已履约仍索款等。

​三、证明责任与审查标准​
  1. ​举证责任​
    • 由申请人(保函委托人)承担证明欺诈的责任。
    • 需提供书面证据(如通信记录、单据真伪鉴定、生效判决等),不能仅凭基础合同争议主张欺诈。
  2. ​证明标准​
    • ​中止支付(临时措施)​​:需证明欺诈“​​高度可能​​”。
    • ​终止支付(最终判决)​​:需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刑事证明标准(如伪造单据经鉴定确系虚假)。
  3. ​法院审查限制​
    • ​不审查基础合同实质​​:仅判断受益人是否明知无索赔权,不裁决基础合同履行对错。
    • ​单据表面审查​​:即使基础合同无效或变更,只要单据相符且无欺诈,担保人仍需付款。

​四、特殊情形的处理规则​
  1. ​反担保函欺诈的“双重权利滥用”标准​
    • 需同时证明:① 主保函受益人存在欺诈;② 反担保函的开立人(如转开行)​​明知欺诈仍付款​​,且转而向反担保行索赔。
    • ​案例​​:在(2017)最高法民再134号案中,因未证明哥斯达黎加银行恶意付款,反担保函止付被驳回。
  2. ​已善意付款的例外保护​
    • 若担保人已善意支付主保函款项,即使后续发现欺诈,​​不得止付反担保函​​。
  3. ​涉外保函的法律适用​
    • 当事人可约定适用国际规则(如URDG758),未约定的适用中国法审查欺诈。
    • ​联合国公约的不适用​​:我国未加入《联合国独立保证与备用信用证公约》,除非当事人明确约定,否则不适用。

​五、实务操作指引​

​总结​​:独立保函欺诈例外的适用需严格满足法定情形、高证明标准及有限审查原则。实务中应注重 ​​“单据合规性+恶意证据固化”​​,避免因基础合同争议误用此规则。对于反担保函,唯有证明 ​​“受益人欺诈+开立人恶意付款”​​ 的双重滥用,方能突破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