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亲属盗窃案件中,即使获得被害人谅解,仍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结合司法解释、典型案例及实务处理规则分析如下:
一、数额特别巨大或情节严重
- 盗窃数额远超入罪标准
- 根据司法解释,盗窃近亲属财物若达到“数额巨大”(3万至10万元以上)或“数额特别巨大”(30万至50万元以上),即使获得谅解,仍可能被追责。
- 案例:江苏淮安一男子盗窃父亲230万元粮款用于赌博,虽父亲出具谅解书,但因数额特别巨大且涉及500余户农民利益,法院仍以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6年。
- 造成严重后果
- 若盗窃行为导致被害人生活陷入困境、引发社会矛盾(如无法偿还他人债务),或侵害公共利益,可能被追责。
- 例:上述案例中,被盗粮款涉及众多农户生计,政府需借款垫付部分损失,社会危害性超出家庭内部范畴。
二、财物用于违法犯罪活动
- 赃款用于赌博、吸毒等
- 盗窃资金用于赌博、吸毒等违法活动,表明行为人主观恶性深,社会危害性大,谅解不影响定罪。
- 案例:前文案例中,儿子将230万元全部用于赌博输光,法院认定其行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和社会危害性,未因谅解出罪。
三、多次盗窃或屡教不改
- 有盗窃前科或多次作案
- 若行为人有盗窃前科(包括行政处罚记录),或多次盗窃近亲属财物,可能被认定为惯犯,谅解不免责。
- 案例:
- 贵州罗某某多次盗窃舅舅财物,虽有谅解,但因系累犯且超出近亲属范围(舅甥非法律定义的近亲属),仍被追责。
- 福建张某某六次盗窃亲属白酒,取保候审期间再次作案,最终被判有期徒刑3年。
四、特殊盗窃形态加重情节
- 符合法定加重情节
- 若行为涉及“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等法定加重情节,即使对象是近亲属且获谅解,仍可能被追责。
- 案例:周某入户盗窃姐姐及邻居财物4.7万余元,虽退赔获谅解,但因“入户盗窃”性质严重,仍被判刑(缓刑)。
五、亲属关系范围超出法定近亲属
- 非核心近亲属关系
- 法律规定的“近亲属”仅限配偶、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姐妹(《民法典》第108条)。超出此范围(如叔侄、舅甥、表亲等)的亲属盗窃,谅解不免责。
- 案例:
- 外甥盗窃舅舅财物,因舅甥非近亲属,按普通盗窃罪处理。
- 侄子盗窃叔辈爷爷5.3万元,虽获谅解,但因非近亲属关系,法院最终判处免予刑事处罚(需层报最高法院核准)。
六、实务中“谅解不免责”的综合考量因素
司法机关在决定是否追责时,会综合评估以下因素:
考量因素 | 影响追责的情形 | 法律依据 |
---|---|---|
被害人真实意愿 | 被害人虽书面谅解,但迫于亲情压力出具 | 需审查谅解真实性 |
行为人悔罪表现 | 退赃但无真诚悔意,或取保期间再犯罪 | 如张某某案 |
社会影响 | 盗窃引发群体事件(如农户集体维权) | 江苏粮款案 |
七、法律后果与量刑规则
即使被追究刑事责任,近亲属盗窃案件在量刑上仍会从宽:
- 从宽幅度:
- 获得谅解的,可减少基准刑20%-50%。
- 退赃、赔偿损失的,可进一步减轻处罚。
- 缓刑适用:
- 若情节较轻(如初犯、数额较小),可能适用缓刑(如长沙周某案判缓刑)。
- 例外从严:
- 为违法犯罪活动盗窃(如赌博)、多次作案或造成严重后果的,可能判处实刑(如江苏粮款案判6年实刑)。
结论:追责核心情形总结
以下情形即使获得谅解,仍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 数额巨大以上(如超3万元)或造成严重后果(如影响第三方利益);
- 赃款用于违法犯罪(赌博、吸毒等);
- 多次盗窃、有前科或取保期间再犯;
- 符合“入户盗窃”等加重情节;
- 亲属关系超出法定近亲属范围。
实务中,司法机关会综合数额、动机、亲属关系、社会危害性等因素,结合被害人谅解的真实性审慎判断是否追责。对于符合上述情形的案件,辩护重点应转向量刑从宽而非无罪辩护,通过退赃、赔偿、认罪认罚等争取最大幅度的刑罚减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