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定义与法律依据
- 法律定位
假冒注册商标罪是侵犯商标权最严重的刑事犯罪类型,规定于《刑法》第213条: “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服务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立法演变
- 1979年刑法:仅规制“工商企业假冒其他企业已注册商标”;
- 1993年补充规定:扩大主体至一般主体,增设两档量刑;
- 2021年修正:新增“服务”范畴,法定刑上限提至10年。
二、犯罪构成四要件解析
(一)客观要件:“同种商品+相同商标+未经许可”
要素 | 认定标准 | 案例示例 |
---|---|---|
同一种商品 | 以《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为基础,结合功能、用途等综合判断 | 汽车配件与整车不属同种商品 |
相同的商标 | 包含:①完全相同;②视觉基本无差别、足以误导公众(如细微字体调整) | “雷碧”仿“雪碧”可构成刑事犯罪 |
未经许可 | 排除:①商标使用许可合同;②超过许可范围使用(属民事侵权) | 超地域销售被认定侵权的典型情形 |
(二)主观要件:故意
- 明知要素:知道或应当知道商标为他人在同种商品上的注册商标;
- 免责情形:有证据证明受欺诈获得“授权”或尽到合理审查义务(如审查商标注册证)。
(三)主体要件:一般主体
- 自然人(个体工商户、实际经营者)及单位(双罚制)。
(四)情节要件:“严重性”认定
需达到法定追诉门槛(详见下文量刑标准)。
三、立案与量刑标准(2024最新)
(一)入罪门槛(情节严重)
情形 | 数额标准 |
---|---|
非法经营数额 | ≥5万元 |
违法所得数额 | ≥3万元 |
假冒2种以上商标 + 非法经营/违法所得 | ≥3万元 / ≥2万元 |
造成恶劣影响(如危害健康) | 兜底条款(无需达数额) |
(二)加重情节(情节特别严重)
情形 | 数额标准 |
---|---|
非法经营数额 | ≥25万元 |
违法所得数额 | ≥15万元 |
假冒2种以上商标 + 非法经营/违法所得 | ≥15万元 / ≥10万元 |
注:单位犯罪直接责任人员量刑与自然人同。
四、司法实践难点突破
- 商标相同性认定
- 技术比对:采用视觉隔离观察法,以普通消费者注意力为标准;
- 排除范围:在类似商品使用相同商标、同种商品使用近似商标均不构成本罪(属民事侵权)。
- 数额计算规则
- 已售产品:按实际销售价计算;
- 未售产品:按标价或市场中间价计算;
- 混合经营:剔除正品销售额(需提供采购凭证)。
- 单位犯罪责任切割
高管免责需举证:A[决策不知情] --> B[未参与实施] B --> C[发现后立即纠正]
五、企业刑事风险防控清单
- 商标使用合规审查
- 新商品上市前检索《商标注册公告》;
- 委托生产需取得商标权人书面授权。
- 证据留存机制 风险环节必备证据供应商合作商标权属文件+授权书公证本电商平台宣传网页存证(区块链存证最佳)
- 员工侵权隔离
- 培训:年度知识产权合规考核;
- 合同:签署《禁止假冒承诺书》。
六、辩护策略关键点
- 法定不起诉路径
- 情节显著轻微(如经营额4.9万);
- 商标权属争议(如商标处于无效宣告中)。
- 量刑协商核心筹码
- 退赔违法所得;
- 取得权利人谅解(需书面《谅解函》)。
企业需建立“商标使用-审查-留证”全流程合规体系,对疑似侵权产品立即下架并咨询专业律师,避免刑事风险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