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关于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的法律解析,结合最新司法解释(2024年《知识产权犯罪解释(二)》)及司法实践,提炼实务认定要点:
一、罪名核心与法律定位
《刑法》第214条:
“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而销售,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违法所得数额巨大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核心变化:2024年修正案将“销售金额”修改为“违法所得”,入罪标准大幅降低(见表1)
二、四要件体系解析
(一)客体要件:双重法益侵害
法益类型 | 保护对象 | 证明要点 |
---|---|---|
注册商标管理秩序 | 国家商标管理制度 | 商标注册证+续展证明 |
商标权人财产权益 | 权利人市场份额与商誉 | 正品销量下滑审计报告 |
(二)客观要件:销售行为认定

(三)主观要件:“明知”的10种认定情形(2024年司法解释第5条)
- 进货价显著低于正品市场价(≤30%)
- 供货方无品牌授权资质(需查验未果)
- 商品防伪码被注销或无效
- 收到商标权人侵权警告后仍销售
- 隐蔽交易(如夜间收货/现金交易)
- 商品质量检测不合格(如奢侈品材质不符)
- 交易记录频繁删除
- 使用虚假物流信息
- 卖家曾被行政处罚
- 其他足以推定为明知的情形
注意:主观“明知”可通过客观行为推定,不以卖家自认为准
(四)情节要件:违法所得计算模型
公式:违法所得 = 销售金额 – 进货成本 – 必要支出(仅限可证实的物流、平台佣金)
例:销售100瓶假茅台收入20万元
- 进货成本:12万元(需提供转账凭证)
- 物流及平台费:1.5万元(限有发票部分)
- 违法所得 = 20万 - 12万 - 1.5万 = 6.5万元
三、立案与量刑标准(2024年修订)
情节等级 | 自然人立案标准 | 单位立案标准(直接责任人) |
---|---|---|
严重情节 | 违法所得≥5万元 | ≥20万元 |
特别严重情节 | 违法所得≥25万元 | ≥100万元 |
从重情节 | 涉及食品药品/母婴用品/医疗器材 | 造成人身伤害 |
提示:即使未达数额标准,但假冒商品流入3个以上省市,仍可立案
四、司法实践难点突破
1. 合法来源抗辩有效性认定
需同时满足:

抗辩失败案例:某电商卖家提供A供应商合同,但货物实际由B作坊生产((2024)浙0782刑初132号)
2. 刷单金额的扣除规则
需举证:
- 平台后台刷单标记
- 资金回流记录(如支付宝转回买家)
- 物流空包凭证
扣除比例上限:已证明刷单额≤总销售额的40%,超出部分按实际销量计算
3. 未遂犯认定条件
货值金额(未销售部分)≥15万元
且符合:
① 已标价可查
② 有采购记录佐证
③ 存在销售前置行为(如已上架、接订单)
五、企业刑事合规要点
(一)商品采购风控清单
环节 | 必备动作 | 存证要求 |
---|---|---|
供应商准入 | 查验商标注册证/授权链(至品牌方) | 授权书公证本 |
采购合同 | 明确“供货方保证商标合法”条款 | 双方签字页原件 |
货物验收 | 抽样送品牌方鉴定(如防伪码验真) | 鉴定报告+全程录像 |
(二)员工培训重点
- 明知红线:培训课件需列明司法解释中10种“明知”情形
- 举报通道:设置独立邮箱接收侵权线索(如jubao@xxx.com)
- 奖惩制度:发现售假行为立即开除并追偿
六、辩护策略核心路径
- 无罪辩护切入点
- 主观不明知:提供供货方全套资质文件+付款凭证
- 商标不相同:司法鉴定排除“视觉无差别”(如字体差异≥2处)
- 罪轻辩护关键动作
[全额退赔违法所得] --> [预缴罚金] --> [获取权利人谅解书] --> [企业刑事合规整改验收]
应对建议:
- 收到侵权警告函:立即下架商品并委托律师出具法律意见书
- 被立案侦查:第一时间固定后台交易数据(避免平台删除)
- 涉外定牌加工:确认商品全部出口(需海关报关单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