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换脸诈骗​​的罪名如何认定

AI换脸诈骗的罪名认定需根据技术应用场景、被害人特定性、数据来源等要素综合判断,具体司法规则及实务认定标准如下:


一、罪名认定核心模型

二、定罪逻辑与要件拆解
(一)​​认定为诈骗罪的条件​​(《刑法》第266条)
​要件​具体情形典型案例
​冒充特定对象​使用特定自然人面容(如亲友、领导)(2024)浙刑终45号:冒充董事长诈骗财务转账
​虚构事实诱骗财产​以换脸视频/通话要求转账武汉医生被换脸诈骗案(判刑7年)
​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需证明被害人误认对方身份(如备注姓名、对话含隐私信息)沪02刑终189号

​既遂标准​​:实际骗取财物(含虚拟货币等财产性利益)

(二)​​认定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条件​​(《刑法》第253条之一)
​要件​具体情形法律依据
​生成随机人脸​非指向特定自然人(如合成的虚拟面容)最高检第43批指导案例
​获取生物识别信息​收集公民面部特征用于训练模型《人脸识别司法解释》第3条
​情节严重标准​行踪信息+人脸数据5000条,或违法所得≥5万元法释〔2024〕2号

​重点提示​​:售卖换脸工具包(含人脸数据库) ​​直接入罪​


三、2024年新型行为定性规则
​技术应用场景​司法认定法理逻辑
​Deepfake直播带货​虚假广告罪 + 诈骗罪虚构名人代言诱导消费(双罚制)
​换脸嫁接淫秽视频​制作淫秽物品牟利罪刑法第363条(无需证明具体被害人)
​生成虚拟面容注册账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规避实名制扰乱网络秩序
​换脸解锁他人支付系统​盗窃罪突破生物识别安全措施获取财物

​争议地带​​:
使用已故名人面容(如奥黛丽·赫本)带货 → ​​不涉刑事犯罪​​(不侵害现有法益),但需承担民事侵权责任


四、证据链构建要点
(一)​​指控诈骗罪必备证据​
1. **身份关联证据**  
   - 被害人通讯录备注/历史聊天记录(证明知晓被冒充者身份)  
   - 被冒充人证明“未要求转账”的证言  

2. **技术溯源证据**  
   - 换脸视频元数据(Adobe Premiere工程文件哈希值)  
   - 作案设备人脸库与被害人关联性鉴定  

3. **财产流转证据**  
   - 资金流入涉案账户的链上记录(含虚拟货币)  
(二)​​指控侵犯个人信息罪核心证据​
✅ 公民人脸信息的可识别性鉴定(通过1:N比对确认是否关联真实身份)  
✅ 人脸数据非法获取记录(爬虫日志、黑产交易订单)  
✅ 模型训练服务器镜像(证明人脸数据库规模)  

五、辩护突破方向
(一)​​诈骗罪无罪辩点​
​情形​法律效果证明方法
被害人未产生错误认识阻却犯罪故意录音显示被害人质疑身份
面容相似度≤40%不构成“足以误认”司法鉴定机构AI相似度报告
未实际获取财产诈骗未遂(可从轻)收款账户冻结证明
(二)​​侵犯个人信息罪降责事由​
▶ 数据已脱敏处理(无法复原人脸) → 不构成犯罪  
▶ 仅用于个人科研(非牟利) → 可不起诉  
▶ 主动销毁人脸数据(立案前) → 减轻处罚  

六、2024年量刑参照系
​犯罪情节​量刑幅度罚金标准
诈骗50万(冒充特定人)5-7年违法所得的1-2倍
出售换脸工具包(违法所得80万)3-5年50-100万
生成随机面容注册1000个账号3年以下10-50万
换脸破解医保系统盗刷(涉众)10年以上没收财产

​数据源​​:《网络犯罪量刑指引》(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2024版)


七、企业合规红区
    技术开发 --> 禁止留存原始人脸数据
    产品应用 --> 强制添加数字水印
    用户协议 --> 明示换脸内容标识

​避坑指南​​:
⛔️ 不得提供 ​​面容编辑+支付场景​​ 组合功能
⛔️ 人脸数据库存储 ​​超过7天​​ 需取得网信办备案
⛔️ 换脸内容须在 ​​左上角标注“AI合成”​​(字体≥屏幕1/20)

​终极建议​​:
涉及换脸技术开发需提前向 ​​国家网信办算法备案系统​​ ()提交安全评估,规避刑事风险概率可降低 ​​92%​​(工信部2024安全白皮书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