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套路贷”违法犯罪活动日益隐蔽化和复杂化,人民法院在审理民间借贷案件时,审查甄别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最高人民法院及相关司法文件明确要求,法院在民间借贷案件审查中要加强关联案件查询、传唤当事人本人到庭、加大对借贷事实和证据的审查力度,并在必要时加大原告的举证责任和法院依职权调查取证的力度。这套多维度的审查机制成为识别和防范“套路贷”的关键司法屏障。
一、关联案件查询:揭开“套路贷”的规模化面纱
关联案件查询是人民法院识别“套路贷”的首要工具。通过系统检索同一原告或关联原告在当地法院乃至全国法院涉及的所有诉讼案件,法官能够迅速发现职业放贷人及其操作模式。
1. 建立疑似职业放贷人名录制度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和省公安厅联合发布的《关于建立健全严厉打击“套路贷”违法犯罪沟通协调机制的意见》明确要求,法院要建立疑似职业放贷人名录制度,同时抄送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和金融监管部门,实现信息共享。 这一制度的具体操作标准包括:同一出借人及其实际控制的关联关系人作为原告,一年内在全省各级法院起诉民间借贷案件5件以上,即应纳入疑似职业放贷人名录。天津市的标准则为“两年内向全市法院提起民间借贷案件5件以上,或者出借人在两年内向社会不特定人出借资金3次以上”。
2. 关联案件查询的技术手段
现代法院系统依托信息化平台进行关联案件查询。江苏省的要求是:“在开展已结民间借贷案件‘回头看’过程中,以及对民间借贷、债权转让、股权转让等案件的立、审、执各个环节,要强制使用全省法院关联案件查询系统与‘套路贷’虚假诉讼智能预警系统等信息化平台”。 这些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同一原告或关联原告、相似作案手法、重复出现的代理人等线索,为法官提供全景式视图,帮助发现可能被单个案件表象所掩盖的“套路贷”模式。
二、当事人到庭制度:穿透书面证据的迷雾
传唤当事人本人到庭接受询问,是辨别“套路贷”与真实民间借贷的有效方法。这一制度有助于法官直接观察当事人的言行举止,评估其证词的可信度。
1. 当事人到庭的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民间借贷案件的通知》要求:“有违法犯罪等合理怀疑,代理人对案件事实无法说明的,应当传唤当事人本人到庭,就有关案件事实接受询问”。江苏省的相关意见进一步明确:“民间借贷的一审案件必须开庭审理,应当传唤当事人本人到庭接受调查、进行质证”。
2. 不到庭的法律后果
当原告本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时,法院可以驳回其诉讼请求。这一规定对“套路贷”犯罪分子形成了有力制约,因为他们往往不愿或无法在法庭上详细说明借款细节,担心暴露虚构借贷关系的真相。 在司法实践中,如果原告本人拒不到庭,导致案件事实无法查清,法院应当认定原告未能完成举证责任,从而承担败诉后果。这一规则有效防止了“套路贷”犯罪分子仅凭表面完备的证据获得胜诉判决。
三、借贷事实与证据的实质审查:超越形式判断
人民法院对民间借贷案件的审查已从过去的形式审查转向实质审查,注重探究借贷关系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1. 多维度的审查要素
法院在审查借贷事实时,需全面考察多个要素:借贷发生的原因、时间、地点、款项来源、交付方式、款项流向、还款情况以及原告经济状况、当事人关系、当事人财产变动、交易习惯等。这种多角度的审查方法有助于发现“套路贷”的破绽。 例如,在审查款项来源时,若原告自身经济状况较差,却能一次性出借大额资金,可能存在资金中介或“套路贷”嫌疑。在审查交付方式时,若大额借款声称以现金交付,却无合理解释,法院应谨慎对待。
2. 常见“套路贷”证据特征
“套路贷”案件中的证据往往具有以下特征:
- 借款合同格式化:使用统一印制的合同,仅填充借款人姓名、金额等少数信息
- 银行流水异常:制造虚假银行流水,显示全额转账但实际部分或全部资金立即回流
- 违约设置刻意:设置极其苛刻的违约条款,然后故意制造违约
- 债务垒高迅速:通过“转单平账”等方式使债务快速膨胀
表:套路贷与正常民间借贷的证据特征对比
| 审查要素 | 正常民间借贷 | 套路贷 |
|---|---|---|
| 借款合同 | 内容具体,反映真实意愿 | 格式化,条款苛刻 |
| 资金交付 | 交付清晰,符合常理 | 虚假流水,资金回流 |
| 违约处理 | 合理宽限期,协商解决 | 刻意制造违约,迅速垒高债务 |
| 当事人关系 | 通常有既往关系或了解 | 陌生关系,短期密集交易 |
| 还款模式 | 正常还款记录 | 频繁“展期”、“平账” |
四、举证责任动态调整:应对“套路贷”的司法策略
在“套路贷”案件审理中,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动态调整举证责任,当法官对借贷合法性、真实性产生合理怀疑时,可以加大原告的举证责任。
1. 合理怀疑的认定标准
合理怀疑可能源于多种情况:原告为疑似职业放贷人、借款合同高度格式化、交付方式不合常理、被告抗辩出借款项未实际交付或已归还等。一旦形成合理怀疑,法院即应要求原告提供更充分的证据证明借贷关系的真实性。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在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时指出,当被告提供初步证据证明可能存在“套路贷”时,举证责任应转移至原告,原告必须证明其资金来源、交付过程的真实性。
2. 原告的强化举证义务
在合理怀疑产生后,原告的举证义务不再局限于借款合同和转账凭证,还需提供证据证明:
- 出借能力:证明自身有出借大额资金的经济实力
- 借贷合意形成过程:证明双方如何接触、协商借款条件
- 款项来源:说明出借资金的具体来源
- 交付细节:详细描述资金交付的时间、地点、方式等
如果原告无法对这些事项提供合理解释和证据,法院可能认定借贷关系虚假。
五、法院依职权调查取证:弥补当事人举证不足
为查明“套路贷”真相,人民法院不再局限于被动审查当事人提交的证据,而是依职权主动调查收集证据。
1. 依职权调查的情形
根据《民事诉讼法》及司法解释,法院依职权调查取证主要适用于以下情形:
- 涉及可能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
- 涉及身份关系的
- 当事人有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可能的
- 涉及程序性事项的
在“套路贷”案件中,由于这类犯罪通常涉及不特定多数人,可能影响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符合依职权调查的条件。
2. 调查取证的具体措施
法院可以采取的调查措施包括:
- 走访调查:前往原告所在社区或基层组织,了解其社会关系、从业及收入来源等情况
- 调取报警记录:如被告抗辩曾因受到暴力讨债报警,法院可向公安机关了解相关警情
- 查询资金流向: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查询资金的实际流向和最终归属
- 询问关联方:向案件关联人员询问了解借贷相关情况
3. 调查令制度的应用
调查令制度是法院调查取证的重要补充。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可以申请法院签发调查令,由代理律师向有关单位和个人收集所需证据。 调查令适用于调取如银行交易记录、社保缴纳信息等证据,但不适用于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等情形。这一制度既缓解了法院的审判压力,又弥补了当事人举证能力的不足。
六、刑民交叉处理机制:阻断“套路贷”合法化通道
对于确属“套路贷”的案件,人民法院需要启动刑民交叉处理机制,防止犯罪分子通过民事诉讼将非法利益合法化。
1. 驳回起诉与犯罪线索移送
人民法院经审查,发现民间借贷行为本身涉嫌“套路贷”刑事犯罪的,应当裁定驳回起诉,并及时将涉嫌犯罪的线索、材料移送同级公安机关。 江苏省建立的沟通协调机制规定:“对于人民法院移送的有明确线索的涉嫌‘套路贷’刑事犯罪案件,公安机关应当在三十日内作出立案或者不立案决定,并反馈移送法院”。这一机制确保了刑民程序的有效衔接。
2. 生效裁判的纠正
对于已按普通民间借贷案件作出的生效裁判,如后续发现属于“套路贷”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及时通过审判监督程序予以纠正。这一规定体现了司法机关有错必纠的原则,切断了“套路贷”分子通过生效裁判合法化非法利益的途径。 人民检察院在这一过程中也发挥监督作用:“人民检察院经审查认为民间借贷案件涉嫌‘套路贷’刑事犯罪,可能导致原审裁判、调解或者执行错误的,应当依法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抗诉或者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
结语:构建多维度的“套路贷”防控司法体系
人民法院通过加强关联案件查询、传唤当事人到庭、实质审查借贷事实、动态调整举证责任以及依职权调查取证等多种手段,构建了多维度的“套路贷”防控体系。这一体系不仅体现了司法能动性,也展现了司法机关在维护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中的积极作用。 随着“套路贷”手法的不断演变,人民法院的审查机制也需要持续更新和完善。未来,进一步强化跨部门协作、提升信息化水平、统一裁判标准将是有效打击“套路贷”的关键。只有通过司法、行政、金融监管等部门的协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套路贷”蔓延的势头,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良好的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 在应对“套路贷”的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正从传统的被动裁判者转变为积极的风险防控者,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司法理念的进步,也展示了司法机关在复杂社会经济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