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定具有劳动关系主要因素

在认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时,需综合法律要件与事实特征进行判断,具体因素及规则如下:


​一、核心认定要素​
  1. ​主体资格合法性​
    • ​用人单位​​:需为依法登记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如公司、医院、学校)。
    • ​劳动者​​:需年满16周岁且未达法定退休年龄(或虽达退休年龄但未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具备劳动能力。
  2. ​人身从属性​
    • ​管理支配权​​:劳动者需接受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约束(如考勤、奖惩制度),服从工作安排及监督。
    • ​劳动过程控制​​:劳动者需在指定时间、地点以指定方式提供劳动,不可自主决定工作方式或分包任务。
    示例:保洁员遵守公司考勤制度,按公司要求定时定点工作,即使签订《劳务协议》仍被认定存在劳动关系。
  3. ​经济从属性​
    • ​报酬依赖性​​:劳动者收入主要或全部来源于用人单位,且报酬结构稳定(如按月支付固定工资+绩效)。
    • ​生产资料归属​​:劳动工具、设备通常由用人单位提供(如快递公司统一配备车辆)。
  4. ​业务组成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须为用人单位主营业务或必要组成部分(如司机运输公司货物、程序员开发公司软件)。

​二、排除劳动关系的特殊情形​
  1. ​独立劳务提供者​​若提供劳动一方具备以下特征,不构成劳动关系:
    • ​自主性​​:自行决定工作方式、时间及流程(如独立设计师承接项目);
    • ​风险自担​​:自负经营风险(如按成果计酬、盈亏自负);
    • ​无身份隶属​​:不纳入用人单位组织体系,无需遵守其日常管理制度。
  2. ​特定法律关系​​​​关系类型​​​​特征​​​​示例​​​​劳务关系​​平等民事主体间的短期服务(如家庭保姆、个人装修工)家政员按次收费​​承揽关系​​以完成特定工作成果为目的(如委托开发软件)独立承包商承接工程​​实习/学徒关系​​以技能培训为目的,报酬非主要对价职校学生企业实习
  3. ​冒名顶替用工​
    • 劳动者冒用他人身份入职,因欺诈导致用人单位意思表示不真实,劳动关系不成立(但可追认)。

​三、特殊用工模式的认定规则​
  1. ​平台用工​
    • ​劳动关系​​:若平台对劳动者强管控(如设定接单规则、处罚拒单),则成立劳动关系(如全职骑手)。
    • ​合作关系​​:若劳动者自主接单、自定工作时间(如网约车司机),则按劳务关系处理。
  2. ​挂靠或关联公司用工​
    • ​表见劳动关系​​:劳动者不知晓实际用工主体时(如货车挂靠公司),以对外公示主体(被挂靠方)为用人单位。
    • ​关联公司混同​​:若多家公司共用管理制度、交叉支付工资,则承担连带责任。
  3. ​法定代表人/股东个人雇佣​
    • 关键看工作内容是否属于公司业务:
      • 若为公司业务(如公司司机送货),认定与公司存在劳动关系;
      • 若为个人事务(如老板雇保姆),按劳务关系处理。

​四、举证责任分配​
  1. ​劳动者初步举证​​需提供工作证、工资记录、同事证言等证明存在用工事实。
  2. ​用人单位举证责任​​对以下事项承担举证责任:
    • 工资支付凭证、社保记录;
    • 考勤表、招工登记表;
    • 规章制度公示记录。
    :若用人单位拒不提供其保管的证据(如考勤记录),推定劳动者主张成立。

​总结: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对比表​
​认定维度​​劳动关系​​劳务关系​
​主体地位​管理与被管理(从属性)平等民事主体(独立性)
​工作性质​用人单位业务组成部分短期性、临时性服务
​报酬支付​定期稳定支付(含社保)按次/项目结算(无社保)
​风险承担​用人单位承担经营风险提供方自担风险
​法律适用​《劳动法》《劳动合同法》《民法典》合同编

​实务提示​​:

  • ​合同名称非决定性​​:即使签署《劳务协议》,若实际符合劳动关系特征,仍按劳动关系认定。
  • ​证据保留关键性​​:劳动者应留存工作记录、沟通痕迹;用人单位需规范用工档案管理。
  • ​新型用工审查​​:平台企业需通过协议明确法律关系性质,避免混同管理导致责任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