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工作制​​的合法性及加班费追索?

“996”工作制(早9点至晚9点,每周6天)的合法性及加班费追索问题,需结合中国现行劳动法律法规、司法实践及监管动态综合分析。以下是关键要点及操作指引:


​一、“996”工作制的合法性:明确违法​
  1. ​违反工时上限规定​
    • ​法定标准​​:根据《劳动法》第36条、41条,标准工时制下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40小时;加班需协商,每月≤36小时。
    • ​“996”超标计算​​:每日工作12小时(扣除1小时用餐后为11小时),每周66小时,​​每月加班约110-120小时​​,远超法定36小时上限。
  2. ​特殊工时制不豁免​
    • ​综合工时制​​:需审批,周期内总工时仍≤2000小时/年(月均167小时),“996”月均260小时明显超标。
    • ​不定时工时制​​:仅限特定岗位(如外勤、运输),且​​不支付加班费​​;但“996”固定时长与其性质不符。
  3. ​最高法与人社部明确定性​
    2021年两部门联合发布典型案例,​​明确“996”严重违法,相关规章制度无效​​。

​二、加班费追索规则与计算​
  1. ​加班费支付义务​
    • ​延时加班​​(工作日超时):按​​150%​​小时工资支付。
    • ​休息日加班​​(周末):按​​200%​​支付或安排补休。
    • ​法定节假日​​:按​​300%​​支付,不得以补休替代。
  2. ​计算基数与公式​
    • ​日工资基数​​ = 月平均工资 ÷ 21.75(计薪天数)
      注:月平均工资为前12个月总收入(剔除加班费、非固定福利)的平均值
    • ​示例​​:月薪1.5万元,日基数≈690元,时薪≈86元;
      • 每日延时加班3小时:86元 × 3 × 150% = ​​387元/天​
      • 每月休息日加班4天:690元 × 4 × 200% = ​​5520元​​。

​三、劳动者维权路径与举证策略​
  1. ​维权渠道​
    • ​劳动监察投诉​​:向用工所在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举报,要求查处超时加班(2年内有效)。
    • ​劳动仲裁/诉讼​​:主张加班费差额,时效为​​离职后1年内​​或​​争议发生起1年内​​。
  2. ​举证责任与关键证据​
    • ​初步举证​​:劳动者需提供加班线索(如考勤记录、排班表、工作沟通记录)。
    • ​举证倒置​​:若证据由用人单位掌握(如打卡数据、审批记录),用人单位拒不提供则承担不利后果。
    • ​有效证据类型​​:
      • 书面加班通知(如邮件、制度文件);
      • 微信/钉钉工作记录、会议纪要;
      • 工资条无加班费记录。

​四、企业违法责任与处罚标准​
  1. ​行政处罚​
    • ​警告+限期改正​​:首次查实可能免罚,屡犯或情节严重则罚款。
    • ​罚款标准​​:按受侵害劳动者人数,每人罚100-500元:
      • 月加班>80小时:罚200-300元/人;
      • 月加班>140小时:罚300-500元/人。
  2. ​民事赔偿​
    • ​补足加班费​​+​​50%-100%赔偿金​​(未付部分)。
    • ​违法解雇赔偿​​:若因拒绝加班被辞退,需支付2N经济赔偿金。

​五、操作建议:劳动者与企业合规指引​
​劳动者维权步骤​​:
  1. ​收集证据​​:保留考勤记录、加班通知、工资条(至少3个月)。
  2. ​优先投诉​​: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时效2年内)。
  3. ​仲裁兜底​​:若投诉无果或需追偿,1年内申请劳动仲裁。
​企业合规要点​​:
  • ​避免强制“996”​​:不得以制度、绩效压迫变相加班。
  • ​特殊工时审批​​:如需弹性工时,需向劳动部门申请并公示。
  • ​足额支付加班费​​:按法定标准计算,不得以“福利”替代(如餐补、调休)。

​典型案例警示​​:某公司因强制“996”未付加班费,仲裁判赔员工3万元加班费+1.5万元赔偿金;劳动监察另处罚款2万元。


​总结​​:

“996”工作制​​本质违法​​,劳动者有权拒绝超时加班并追索足额报酬;企业若执意推行,将面临行政处罚、民事赔偿及人才流失风险。法律明确支持劳动者休息权,维权核心在于​​及时取证​​与​​依法投诉​​,而企业需重构管理文化,以效率替代工时消耗。